●心經
從看張愛玲的書開始,也正對上我最忙碌的時期,書買了就是想看,沒時間就零散的看,看了幾篇覺得苦悶,從第一爐香、第二爐香、琉璃瓦...一篇篇的看,或許有些許感動,但是那種香港值民地時期,中國與外國的文化衝擊、社交衝擊,我是無法體會的。有些感情和反應覺得沒必要而且無謂,書中人物介意的事,糾纏的事,在我看來好像無病伸吟。

我知道或許是因為我無法去體會那樣的人生裡會產生的反應,他們愁的、介意的,在我看來都無關痛癢。一直看到心經這篇,看完我忍不住流淚,女兒有點心慌媽媽看本書就哭了。

文學的用處,我聽蔡詩萍講過『文學的無用之用就是表達生活,讓人去體驗別種生活,這其中如果有應證到自己身上,便是一種感動,讓你覺得世界上有人和你有一樣的生活經驗。』我不知道這種說法對不對?但是至少我在看張愛玲的書時,我有這種收獲。

心經寫的是女兒和父親之間的逆倫之愛,那種純潔而單純的愛。很無奈的愛,逃無可逃,做母親的或許曾經懷疑,但是面對單純的、精神上的相愛,怎麼去分辨愛的程度?父女相愛本來是天經地義,有父女親情的掩護之下,女主人就算再怎麼敏感都不可能對著自己的女兒憶測。只能在自己一察覺這份感情時,就悄悄處理掉身為女人會有的靈敏警戒心,只能懷疑自己。我想許小寒的媽媽在努力抹平這種感覺時,幾乎要逼瘋自己。萬萬想不到,最後直接由女兒身上證實了這好幾年來的猜疑。

文章的前半段一直帶不到重點的母親,原以為只是個襯角,卻在後半段引出了我的眼淚,或許我身為母親的角色讓我直接對應到許小寒的媽媽,我沒有愛著父親的經驗,我也不了解當父親的感覺,但是我是一個母親,我直接體會了許小寒母親的困境。

丈夫找個像女兒的女子逃了,和愛著同一個男人的女兒一起傷透了心,而她終究是個母親,她愛她的女兒、愛她的丈夫。當小寒氣不過父親跟著女人出走,質問她的母親:『你難道就讓他們去』。

許太太道:『不讓他們去,又怎麼樣?你爸爸不愛我,又不能夠愛你;留得住他的人,留不住他的心。他愛綾卿。他眼見得就要四十了,人活在世上,不過短短的幾年。愛,也不過短短的幾年。由他們去罷!』

我想如果我沒當媽媽,我會覺得書上把許太太寫得太矯情、太偉大。愛一個人對著背叛者那還能為他想什麼,有誰能吞著恨放手?這段話未免說得太輕鬆。

可是背叛者一是丈夫、一是女兒,我想許太太因為愛女兒所以放過丈夫,在知道了丈夫和女兒之間不正常的感情後,她直接選擇了女兒,讓丈夫逃離這場無法解決的糾葛。因為她知道這一家人再也無法正常的生活在一起了。

而反過來想,許先生的出走不也是一種無計之計?

我所感動的部份也是在於,愛發生時雖然無法用任何理由去解釋它,能解釋也就能防堵甚至是消滅。但是最可貴的是,父母對子女的愛還是很堅定的超越了個人自私的愛戀。這是許小寒無法體會的,這也是為什麼同樣要面對許先生的外遇與叛逃時,許小寒又痛又恨,而許太太卻能輕易的放手。

我真切的體會這種心甘情願的痛。

●張愛玲描寫的手法
看張愛玲的書要專心細看,如果真的把書裡的字句讀進去了,那人物就活了起,彷彿身歷其境。但是描寫得細膩、比喻精準透徹的同時,好像讀者如果沒有多點閱歷就看不懂了。

像她描寫一些穿著:藍綢夾袍、翠藍竹布衫、額前虛籠籠的鬅頭、櫻桃紅鴨皮旗袍...。這些衣著我很難想像,甚至不知道這種衣服長什麼樣子。想像不到時,只好跳過去。

像她描寫一些長相:吊梢眼、紫棠色臉...。紫棠色臉?是紫的嗎?這類的形容詞真的很難消化,我想應該是我讀文功力不足的原因。

若不是沒時間,恐怕要把這些字詞上網給它查清楚,什麼樣子?什麼色調?那些人穿什麼樣子出場,長得什麼樣子的美人?

但是看懂時就覺得活靈活現。就如張在這本書的一篇『年輕的時候』裡形容沁西亞妹妹的長相:
『麗蒂亞,一個浪漫隨便的姑娘,長得像跟他一個模子裡印出來的,就是發酵粉放多了,發得東倒西歪,不及她齊整。』
讓人馬上體會了沁西亞和麗蒂亞的差別,那種神似、貌似的血緣,但長相卻完全不同的二個人。

張愛玲的書,字字看懂了才進得到書裡去。
我第一次看書看得這麼專心,真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莫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